新闻资讯 >>正文

创建共享网络 同绘标准化供应链蓝图

2017-11-16 10:02:33

  任何新生事物从开始到适应都需要时间,需要理念上的认可和转变。物流标准化的推广也是一样的过程,企业首先认识到了标准化优势,敢于集中力量进行突破,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物流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有迎风而上的魄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

  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是推行带板运输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物流自动化的重要前提条件,物流标准化的改造是任何一个现代物流企业都绕不开的环节。

  作为以物流为核心主业的大型国际化现代企业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拥有覆盖全球的立体化高效物流网络,被商务部列为第一批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重点推进企业。集团分3批、9个城市、13个试点项目,投入资金4亿余元、涉及30万平方米仓库,对标准托盘、配套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推进标准化托盘的循环共用体系建设。

  京东集团拥有庞大的物流体系,据统计,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物流在全国建立335个大型仓库,总面积达到710万平方米,运营着7000个配送站和自提点,大件和中小件大陆行政区县100%覆盖。“如此庞大的物流体系,要想保持快速增长和高效运转,基础物流设施(托盘、货架、叉车等)的标准化建设是必要且必须的。”京东物流总监李宝杰在全国物流标准化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说,2011年京东开启了物流设备标准化工作,涉及托盘、货架、叉车等。截至2017年三季度,京东物流所属库房拥有标准托盘超过150万块。

  集保中国区销售与服务总监冯学刚告诉国际商报记者,2016年以来,集保累计投资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网点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服务网点70多个,客户群体超过了1000家,涵盖饮料、食品、日化、家电等多个行业。带板运输线路和板次稳步提升,截至2016年,该公司带板运输量超过450万板次。

  零售行业中的电商和便利店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成本和效率不断优化的推手,也带动了仓储设施、运输设备和信息系统等的标准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冯学刚注意到,目前正在切换或计划使用标准托盘的企业数量在逐步增加,例如麦德龙正在仓库内逐步推行使用1210标准的托盘。

  紧跟趋势,把握重点

  带板运输是一个供应链多环节共同协作的方式,即使某个品牌供应商有意愿,还需要打通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企业物流部门以及相关的物流或运输公司等多个关卡。快消行业上游大型生产企业、下游零售企业带板运输意愿强烈,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供应链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但实际中,尽管带板运输可以带来较多收益,多数企业还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就为说服供应商参与带板运输带来很大困难。京东的做法是多次召集相关供应商组织座谈会,深入沟通并学习国外成功案例。优先选择已开始实施或有意愿尝试的供应商进行实施方案研讨与测试。

  “此类问题是最为繁琐也是最难突破的一环,需要反复宣导沟通。”李宝杰说,带板运输最大的操作特点就是双方可快速完成商品交接,不再对每件商品进行检验。但商品入库后,难免会发现内部商品缺失、破损等问题,这就需要双方互相信任,并根据友好协商的方式,制定信任交接及异常情况处理的方案并切实执行。再比如,京东为供应商开辟绿色通道,提前预留月台,仍会出现运输车辆因为堵车等原因未在预约时间到场,绿色卸货通道被占用的情况。为此,京东专门为带板运输供应商额外提供了可夜间卸货的服务。

  对于物流标准化推行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冯学刚也深有感触:一是码垛标准:货物码垛高度与物流设备的匹配度(车辆、货架等);二是诚信交接:零供之间的货物诚信交接,例如清点外包装数量、免验货、建立事后追溯机制等措施;三是托盘管理:托盘化运作中遇到的托盘资产管理责任和纠纷;四是运输成本:运输费用及车辆空间损失。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在会上表示,物流标准化是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握重点,下一步仍要以推广托盘应用为主线,以循环共用为切入点,推动带板运输,降本增效。租赁作为带板运输的重要基础,要推进托盘租赁,重视物流标准化相关设施设备的改造。

  11月15日,首批10000个带有中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联盟标识和GS1编码、纳入“全国开放式托盘共用系统公共平台”管理的开放式标准托盘,在天津光明乳业和华润万家配送中心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开放式托盘循环共用的运营工作正式启动。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燕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开放式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由众多托盘供给企业(生产企业、运营企业和维修企业)、托盘运营网点和托盘运营管理平台,使用符合联盟开放式循环托盘标准规定、经过认证的托盘,为众多用户提供托盘交换、转售等共同服务,实现供应链上下游托盘循环共用的组织系统。开放式托盘共用系统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三个统一”“两个建设”,其中,“三个统一”即统一质量、统一编码、统一规则。

合作伙伴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官网  中国物流产品网